漫長的歲月流逝了歷史的榮耀,忻州古城消逝的影像里,銘記著臥牛城的遠古傳說,古城樓的千載輝煌,被焚文廟的文化靈魂,秀容書院的渾厚詩韻,歷史名人的人文精神。
哦,忻州……
——題記
古 老 傳 說
一位哲人說:世上沒有沒傳說的人群,也沒有沒傳說的地方。忻州臥牛城之稱,正是源于古老而美麗的傳說。
相傳,忻州未筑城之前,是“原崗九起,卓然兀立”。居高鳥瞰,但見“騰曲飛躍,狀若游龍”,譽之曰:九龍崗。崗巒草豐樹茂,益穴居、氈盧,崗陽崗陰更有河水西來,繞城東去,亦可牧馬、云中。便有游牧戎狄某部落腳于此,河名牧馬、云中之河。
豈料,一日戎狄某部先人夢中忽覺崗巒撼動,繼而吼聲駭人,馬群四驚。又一夜,忽聽得群馬驚嘶,部酋與眾佇立崗頭循聲東望,朦朧月下,但見一龐然大物低頭飲水。部酋下令以角號鼙鼓吶喊驅(qū)之。誰知,那大物不僅不懼,竟還回頭迎崗飛奔而來。只見它明目如電,耀人眼目;四腿如柱,蹄若石礎(chǔ);頭上犄角狀如彎椽,無比鋒利;巨尾一甩,頓然旋風四起,走石飛沙;一聲長哞,地動崗顫。部酋急令放箭,它又奮蹄旋起,箭難著身。眾人無奈,急用火把群射焚之,卻見大物軀體頓然縮小,扭頭由崗后向西北奔去,剎那無影。待部酋驚魂稍定道:“看其模樣,聽其聲叫,像是巨牛。加上它能隨意變化大小,那就是一頭神牛了?!庇谑牵壳醣阏埼讕熢O(shè)祭,供奉神牛,以保平安。
又傳,有一四處取寶的南蠻子一日來此,見西面崗巒聳起,南北兩河環(huán)繞,四野草木蔥蘢,斷定必是藏寶之地,便扎下腳來訪察寶藏。是夜,皓月當空,山川靜謐,正在崗腰尋寶的南蠻子,忽聽崗后有奔踏之聲傳來,繼而直奔河畔,但見一頭巨物。細觀,那巨物先巋然不動,后犀牛望月,繼而四蹄騰起,搖頭甩尾恣肆撒歡,然后撲通躍下河中,且飲且泳。再后上西岸,頭東尾西怡然而臥。見此情景,南蠻子一陣希冀。心想,早聞南海之濱有銜珠含璧之蛟,北野之崗有屙金尿銀之牛。呵呵,果真如此。可擒牛之法,在于鼻。牛是食草動物,要引它上鉤,必有香草方可。于是,那南蠻子連夜趕往五臺山,設(shè)法在掛月峰覓得一株靈芝草后,悄然回崗。又一夜,等那臥牛于河畔,南蠻子手持靈芝草悄悄走近,牛見有人,猛然躍起,待要發(fā)作,但聞異香飄來,不由雙目盯著靈芝,瞬間溫順服貼。南蠻子趁牛伸長鼻子嗅靈芝草之時,用早已準備好的帶針刺的夾鼻去夾鼻弦。可神牛識破機關(guān),身體頓時高大異常,奮起神威,用犄角由東向西順勢將九龍崗頭撞平。一時地動山搖,黃塵蔽日。神牛右犄角也撞斷半節(jié),回頭一聲怒吼長哞,消逝無蹤??樟艋芈曉跂|西百余里外飄蕩。于是便有了城東“牛叫(游邀)”,城西“牛尾”之村名。并有傳說神牛一頭扎進城東南的水池中,頓然消逝無影。由此有了取名牛藏(站)泊的湖泊之名(其實,牛站泊是在清同治七年修筑城墻時,取土筑城墻,于城內(nèi)東南開挖的一汪人工湖)。遺憾的是,九龍崗被傳說的神牛撞平之后,從此就不再草木豐繁茂盛了。
一段美麗的神牛傳說,引出了一座臥牛古城,且是一座獨角臥牛城。如若凌空俯瞰,忻州之狀真是形如巨牛,面東而臥,延伸開來,直至牧馬河畔。
歷 史 變 遷
史料記載,忻州春秋前屬趙,為戎狄所居。春秋后期屬晉,三家分晉屬趙,秦莊王三年(前247)“王龁攻上當諸城,悉拔之,初置太原郡”,在其轄境。于東漢建安二十年(公元215年)建置新興郡,在今麻會筑“建安城”。同年置九原,將包頭西北下設(shè)九原等十縣的五原郡撤并移治所為現(xiàn)忻州城。建安二十一年(公元216年)曹操曾將并州腹地分為五部,部酋均以帥稱之。永興元年(公元304年)劉淵稱漢,北魏永興二年(公元410年)在九原城西北置秀容郡和秀容縣。在原來的新興郡內(nèi)出現(xiàn)了秀容建置,秀容郡領(lǐng)崞陽鎮(zhèn)、原平、奇村、秀容(今忻州西北五十里奇村鎮(zhèn)與辛莊村之間)。為后魏肆州治,屬鮮卑族爾朱氏的領(lǐng)地。隋開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置忻州(治所九原城),并將奇村一帶的秀容縣移至九原城。有詩云:“萬景樓臺疑繡畫,九原珠翠似煙霞?!?/span>
忻州名稱之由來:《通典·州郡典》之說:“……改新興為忻州,因忻口為名?!毙每诔鲋痢段和恋赜洝贰皾h高祖至平城,為北軍所圍,用陳平計得脫,還師而南,此于滹沱水曲,六軍欣慶,舉口而笑,故謂之忻口(欣通忻)?!短藉居钣洝罚骸叭〗鐑?nèi)忻川之水為名”?!洞竺饕唤y(tǒng)志》也說:忻州,取境內(nèi)忻水為名?!?/span>
關(guān)于忻水,《明史·地理志》指出:“肆盧川,自北流入焉”?!渡轿骺たh釋名》注:“……與州南牧馬水合入滹沱河?!敝?,經(jīng)宋、金、元,建置一直如前。到“明洪武初以秀容省入,領(lǐng)定襄一縣”(《明史·地理志》)。
秀容,乃北方少數(shù)民族某一支系名稱。清代仍為忻州,見《清史稿》:“雍正二年(公元1724年)升直隸州,領(lǐng)定襄、靜樂二縣?!泵駠辏ü?912年)廢州改為忻縣。1937年日寇侵華,國共合作,忻口戰(zhàn)役舉世聞名??箲?zhàn)期間,我抗日民主政府以北同蒲線為界,分東、西忻縣,分別隸屬于晉察冀區(qū)二專署與晉西北區(qū)二專署。1944年,西忻縣與靜樂合并為忻靜縣,東忻縣與定襄合并為忻定縣。1946年7月,東、西忻縣仍歸并為忻縣,屬晉綏區(qū)六專署。1948年7月21日忻州解放,成立忻縣人民政府,屬晉中一專署。1958年12月1日,忻縣、定襄合并為忻定縣,治所在忻縣城,轄忻縣等若干縣。1961年8月1日忻、定分治,忻縣屬忻縣地區(qū)專署。1983年9月24日撤縣改市,仍屬忻縣地區(qū)專署。2001年1月撤地設(shè)市,原忻州市改稱忻府區(qū),隸屬忻州市。
忻 城 概 略
忻州,新石器時代,就有人類開始活動,至今已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。忻州,古稱秀容?!掇o?!罚骸靶闳?,古縣名,治所在今山西忻縣西北,隋開皇移至今忻縣,為忻州治所?!薄对椭尽罚骸皠⒃8猩穸巳菪忝?,因此為名?!惫拭闳?。忻州,春秋時期大部分為晉地,戰(zhàn)國時屬趙。秦漢屬太原郡、雁北郡、太平郡,隋為新興郡、雁門郡,唐、五代、宋為忻州定襄郡、代州雁門郡,金、元、明、清為忻州。《忻州直隸志》:“州城筑于隋開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,因有忻口而名。”忻州老城“跨西崗而城,崗占城之半,是為九龍之塬”,故還有九原之稱。
忻州城廓早在東漢建安二十年時已筑之,經(jīng)隋開皇修葺,到“明萬歷二十六年十月,忻州城墻修竣后,四座城門,連同洞門八座,洞門城門重重相對,彼此相通?!痹俚酵纹吣晁脑轮镣尉拍晔拢昂笕甑男蘅?,形成了城墻之上有垛口、角樓、堞樓、門樓、堙門的“雉垛斯偉,樓櫓崇煥”的多重防御之狀。今日影約可見的忻州老城城廓,乃是同治七年修葺之遺物。
昔日的忻州老城,四面城墻,城墻四角設(shè)角樓。據(jù)《守城錄》講:“城身,舊制多是四方,攻城者往往先務(wù)攻角,以其易為力也?!背菈Υu厚七重,石基八尺,高三丈六尺,周長九里二十步。有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座城門:東門“永豐”、西門“新興”、南門“景賢”、北門“拱辰”之名取于明萬歷二十四年(1596年),一直沿革至今。其環(huán)城四門皆雄偉,城門堞樓箭樓甕圈隨,城外城濠吊橋護城河,城勢東低西高神牛臥的氣勢,成為今日忻州人恢復(fù)古城的夢想。
古時修筑城池,地勢非常講究。就忻州而言,東接五臺,西連岢嵐,南近太原,北通同朔。境內(nèi)南有赤塘、石嶺之阻,北有忻口、云中之隘,東西定襄、靜樂分峙,寧武、雁門、偏頭三關(guān)成掌指而列,可為四塞之地也。漢·曹操選“西枕龍崗,東襟牧馬”之勢筑城,恰與華夏之地,西高東低之勢相合。后經(jīng)過明嘉靖十六年(公元1537年),明萬歷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(公元1596——1598年)和清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,被稱為“三展臥牛城”的三次修治、擴展,形成了“忻州城,真有名,四面城墻八座門,明月樓修在街當中,十二座牌樓好威風,商賈云集古韻濃,民宅磚瓦圪洞洞?!钡男弥莩敲谰?。
昔日忻州,寬闊的南北大街穿城中,將城分為東半城與西半城。在城當街,除過遙遙相對的明月樓和八座門外,每個街巷口都有過街的連三門木牌樓,講究氣派,氣勢不凡。以南北大街為中軸,東半城為街:有文廟街(亦稱學道街)、興寺街、大東街與順城街;西半城為巷:有石狼巷、周家巷、草市巷、打磨巷、泰山廟巷、秀容巷和老爺廟巷。南北大街為明清商業(yè)街,商賈云集,店鋪林立,字號豐繁。東城區(qū)民宅鱗次櫛比、星羅棋布;西城區(qū)民宅依坡而筑,錯落有致。其民宅多為四合院,或一進兩串院、一進三串院,集商鋪、民居于一體的明清建筑。院內(nèi)亭臺樓閣、磚雕照壁、磚碹大門,豪華氣派。除此,還有十多座寺廟景觀點綴城中,這便是:北城門東南,學道街以北的文廟;學道街正東,東城門以北的火神廟;學道東街文廟與火神廟之間的文殊寺(今聾啞學校);興寺街正中的興國寺;仰圣巷口的木式仰圣牌樓;一進大東街(今幼兒園)的節(jié)孝祠;大東街最熱鬧處的城隍廟(現(xiàn)在的東街學校);古鐘樓往東50米的三佛寺;大東街與三佛寺之間的龍王廟;南門以北的關(guān)帝廟、老爺廟;秀容巷以西,西門以內(nèi)的文昌寺、白鶴觀、秀容書院;泰山廟巷北面的泰山廟、正西的財神廟,西南的五道廟;城西門以內(nèi),草市巷正西的三家店,為光緒二十五年(1899)英國傳教士所見的福音堂;還有今勝利街以東,與火神廟毗鄰的街口座北的奶奶廟等。
古時的忻城,每條街巷均有來歷,均有值得炫耀的記憶。咱先說西半城:石狼巷因有石雕二郎神而名,此巷的“后畦子”曾是城中人消遣、賞景、買菜的地方。周家巷因早年屬周姓所居而名,后因有閻錫山的“聚豐泰錢莊”而輝煌。打磨巷因有數(shù)家打制大小石磨作坊而名。草市巷因古時交通多為車馬、馱隊,故有買賣草料的商市而名,曾經(jīng)的草市巷內(nèi)有各業(yè)商號38家,錢莊7家,其名是:義生恒、敬業(yè)慎、源義恒、義聚恒、天德恒、義豐久、晉義興、元義恒、復(fù)合源、選青源等,可見此巷古時的紅火熱鬧景象。泰山廟巷因在巷子西端有座北的泰山廟(供奉五岳之首的岱宗之神)而名。秀容巷因秀容書院而名,并有忻商連氏的“義聚隆”醋醬莊。關(guān)帝廟巷因有與興國寺對應(yīng)的“護國寺”(俗稱老爺廟、關(guān)帝廟)而名。東半城有由南數(shù)起的東順城街,為順著城墻一直往東之意,以“九原驛”、“柳林泊(與牛站泊一樣,同是修筑城墻取土所挖的人工湖泊)”最為著名。大東街,凡知忻州城,就知大東街。因街道寬闊,商號多而名。大東街的商號買賣在抗戰(zhàn)前為64家(座北35家,座南29家)賬莊錢行、綢緞布匹、飯鋪糕點、紙墨筆硯、干果蔬菜、山貨日雜、油鹽醬醋、收藏典當,藥鋪估衣……應(yīng)有盡有。興寺街因街內(nèi)有興國寺而名,興寺街內(nèi)的商號,雖不及大東街店鋪林立,也行當俱全。有銀鋪、賬莊、糧行、鐵店、木店、粉坊、裁縫、鞋鋪、剃頭鋪等32家,名曰:萬和園、義和園、義盛和、永益源等。文廟街(亦名學道街)因文廟坐落于街中而名,也因文廟,乃求學之地也。學道街的文廟和學道東街的文殊寺,西口當街與凌云樓(明月樓)相連的遺山祠相輔相成,渲染出文氣,梳理出文脈。
有一種說法是,城廓,乃“筑城以衛(wèi)君,造廓以守民”。忻州城廓,恰是一座集古代保護政治治所和關(guān)隘要道,二者兼有的安居樂業(yè)與軍事設(shè)防為一體的老城。
往日的忻州城真不愧為一座“南絳北代,忻州不賴”的歷史文化名城。就是今日被譽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平遙古城,也只是歷史上的一個縣城,而忻州歷來為州城,且為直隸州城。如此一座經(jīng)歷上千年歷史發(fā)展起來的,物華天寶、商賈云集、人才輩出的歷史文化名城,在戰(zhàn)火中沒有被破壞,竟然在短短幾十年的和平歲月里拆得千瘡百孔一片廢墟,滿眼狼藉無人問津。如此結(jié)局不能不說是忻州人民的泣血傷痛。